Tuesday, December 10, 2019

《在門外發夢》大埔藝術中心二三事


原載:明報
4/12/2019

大埔藝術中心是一個當年被居民反對的項目,聽說是梁振英年代推動創意產業的成品。來到大埔之後,才知道居民認為這個地方是無謂的。因為大埔相對路途遙遠,政府花費巨款改建一間官立中學。區議會希望打造它成為北區一個藝術地標,是困難的。

504室
無論如何,在裏面有了一個單位。
從這個藝術中心向外窺看,看看大埔這個黃到發金的地區。看這個社區,「裝修工程」是如何煉成的。看大埔人的心路歷程。

6月開始的社會運動, 10月開幕的藝術中心。藝術中心以表演藝術為主,8月選出工作室名單。香港則經歷了721 ,充滿憤怒、恐懼和未知。生活不再如常,許多人放下生活其他部份,全力抗爭。沒有心情和時間看展覽睇表演,開幕儘量低調。這座建築物,新鮮得連Google Maps都差點找不到。部分地圖無法顯示。大堂指示牌一直沒有更新,工作室及中心的準備工程,都以龜速地緩慢進行。

街坊裝飾藝術中心
從取鎖匙那天開始,各區滿天煙火。除了文宣及運動的創作外,沒人有心情放在藝術上。大廈內的單位靜嚶嚶。大埔過去最強的,當然是連儂隧道。隧道四通八達,鋪天蓋地的文宣展品,肯定是香港之冠。中秋夜,剛巧碰上從黃大仙來欣賞的情侶,他們說是來朝聖的。友善溫柔的文宣哥哥姐姐,向大家解釋文宣內容。一起玩紙燈籠、猜燈謎,猜猜誰是大政棍。

到了10月4日《禁蒙面》法前的晚上,大埔居民都走出來上街。憤怒地、狠狠地對政府建築物及商舖進行「裝修和裝飾」。街坊都説,這是大埔最強的一次,大家不再只做文青。藝術中心北面大門,那條長型的白白的牆壁,終於在民怨中被裝修,因為外牆CCTV,也因為是政府物業。
然後是天天裝飾,一天比一天多,字句一天比一天痛恨。這片北面的大牆壁,和東面藝術中心早已畫好的、悶悶的壁畫,產生強烈對比。社區終於率先和藝術中心互動。

中心首次和社區互動
第一晚被裝飾之後,第二天工人便來補油,希望假裝什麼都沒發生。但新油和舊油有色差,抗爭句子變成了一個白方塊。
持續一個月的裝飾,油漆補了又補,裝飾完又上油。裝飾、上油、裝飾、上油……後來索性用黑色垃圾袋封住裝飾品,句子又變成了幾個黑色長方塊。
行人路過一不小心,撕掉黑色垃圾袋。句子又露出來了。裝飾和掩飾,好像跳舞一樣。來來往往,沒完沒了。

有些日子,圍繞藝術中心外面,是堵塞通道和催淚彈。藝術中心索性關上門,不對外開放。保安叔叔好慌張,他們未能掌握全部情況。裝飾活動開始不久,中心另一邊南門也成為抗爭陣地。大埔人愛在太和路打陣地戰,掘磚的聲音,叮叮咚咚。拖行鐵枝木版的聲音,夾雜偶然的騷動。陣地戰不好打,催淚彈放題,拉了很多人。

門外發夢的風景
防暴徵用文娛中心,突襲捕捉抗爭者。還有布袋戰,拉了不少年輕人。藝術中心連同文娛中心,持續成為一個抗爭圈。圍着這個建築物,是拘捕、追逐;大光燈照向人群及住宅、雷射光回向防暴方向飛舞。抗爭囗號像唱山歌,街上路人卻很安靜。買餸的街坊,一起食催淚煙放題;大家心有共識,但對話不多。在街道上走,異常寧靜。只有叮叮咚咚設路障的聲音。

保安叔叔不好意思戴著防催淚煙的豬嘴工作,有人出現皮膚問題。清潔工人都不容易,他們的防禦裝備看上去總太簡陋。在這樣裝備下,還要為大廈清潔走廊、廁所及催淚彈殘餘物。
這些日子,留在藝術中心最多的,只有保安和清潔工人們。他們圍着藝術中心走,觀察外面情況,有時候跑回辦公室,躲避催淚煙。
這就是藝術中心門外和門內的風景。也是大埔藝術中心的誕生!

大埔一個孤城
十一月三罷運動,遍地開花。中大二橋事件,吐露港和你塞,使大埔變孤城。想離開大埔不容易,沒有鐵路,也沒有巴士。從地理上來看,大埔跟其他區不接近。這裏不是油尖旺,不是中西環。即使大埔抗爭激烈,催淚煙放題。記者及醫護想來支援,亦無路可走。上一架小巴需要等兩小時,一雙腿、板車及單車,就成為主要流動工具。

沒公共交通工具,踩單車或步行到太和、火炭、粉嶺、沙田、大學成了唯一法門。沿途風景好美,其實是低碳生活的好選擇。單車徑沿路遇到不少人,他們不一定在上班下班,但需要跨區活動。聽到路人甲乙丙的對話,他們從大圍踩單車回粉嶺,又從火炭步行返大埔。沉默的一群街坊,的確好犀利!

從此不再一樣
巴士站旁邊,一對老人向年輕人問交通情況。他們第二天早上需要跨區覆診,但巴士情況每半小時都正在更改,實在無可奉告。年輕人也是專程從中大步行到大埔,為了搭巴士的。到了大埔才發現,此路不通。

人人去買單車,但不是人人識踩單車。有人租三輪車,也有租家庭車的,載朋友、家人和寵物出入。聽說單車舖在該星期的銷售生意大好,特別是摺車出售情況驚人。一部摺車,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之餘,也是大埔人日後的急救工具。

說穿了,政府其實不太關心大埔是否一個孤城。此時此刻,他們根本沒空關心基層市民。但孤城喚醒了市民:我們用6-7小時交通去工作,或街市蔬菜無法運送,政府根本不痛不癢!大埔人不是權貴,小市民塞車,對政府運作根本也沒有任何影響。

社區美學的進化
因為區議會選舉將至,十一月尾的抗爭,全面休息幾天。紅綠燈雖未能正常運作,隧道沒有開通,原因不明。但隨着黃色經濟圈開始,運動流動如水,以不同方式繼續走下去。
如今區選光復了全港社區,大埔黃得被網民改名:黃埔。19席民選區議員,全部非建制人。大家才發現,這只是一個開始。區議員之後要做乜嘢?
區議員理應是為社區服務的,照顧及服務包括:通渠修路、社區設施、社區大型建設和活動。區議員也可參與制定,哪裡放一條有人面辨識功能的智能燈柱。

人人都有願景。希望大埔居民,能在社區發展計劃上,有更多的參與權。社區設施,在美學上得到提升。巴士站和避雨亭,設計更有創意。社區設施更活潑,顏色使用更大膽。在美術上,提升大埔人的美學經驗。還有,我們需要一個真正可以玩樂的公園,讓人可以真正休息躺下,能和同伴動物一起共渡時光。還有其他其他⋯⋯

如今,藝術中心終於大門重開。藝術工作者開始回到工作室去,準備以藝術和社區互動。在開始創作之前,先來解決一個衛生問題:工作室的催淚彈殘餘物,應該如何善後好呢?


我們洗洗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