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7, 2022

Playing handpan music in London

As a handpan and tongue drum musician. In 2017 I composed, performed and curated the music performance "walking on the lake" (music + video + poem). Since 2017, I have started a series of music performances, created the soundtracks for a film and the theatres. I  performed the music shows in London from 2020 until now, composing handpan music with the poems for the art events and the fashion show.





Tuesday, December 10, 2019

《在門外發夢》大埔藝術中心二三事


原載:明報
4/12/2019

大埔藝術中心是一個當年被居民反對的項目,聽說是梁振英年代推動創意產業的成品。來到大埔之後,才知道居民認為這個地方是無謂的。因為大埔相對路途遙遠,政府花費巨款改建一間官立中學。區議會希望打造它成為北區一個藝術地標,是困難的。

504室
無論如何,在裏面有了一個單位。
從這個藝術中心向外窺看,看看大埔這個黃到發金的地區。看這個社區,「裝修工程」是如何煉成的。看大埔人的心路歷程。

6月開始的社會運動, 10月開幕的藝術中心。藝術中心以表演藝術為主,8月選出工作室名單。香港則經歷了721 ,充滿憤怒、恐懼和未知。生活不再如常,許多人放下生活其他部份,全力抗爭。沒有心情和時間看展覽睇表演,開幕儘量低調。這座建築物,新鮮得連Google Maps都差點找不到。部分地圖無法顯示。大堂指示牌一直沒有更新,工作室及中心的準備工程,都以龜速地緩慢進行。

街坊裝飾藝術中心
從取鎖匙那天開始,各區滿天煙火。除了文宣及運動的創作外,沒人有心情放在藝術上。大廈內的單位靜嚶嚶。大埔過去最強的,當然是連儂隧道。隧道四通八達,鋪天蓋地的文宣展品,肯定是香港之冠。中秋夜,剛巧碰上從黃大仙來欣賞的情侶,他們說是來朝聖的。友善溫柔的文宣哥哥姐姐,向大家解釋文宣內容。一起玩紙燈籠、猜燈謎,猜猜誰是大政棍。

到了10月4日《禁蒙面》法前的晚上,大埔居民都走出來上街。憤怒地、狠狠地對政府建築物及商舖進行「裝修和裝飾」。街坊都説,這是大埔最強的一次,大家不再只做文青。藝術中心北面大門,那條長型的白白的牆壁,終於在民怨中被裝修,因為外牆CCTV,也因為是政府物業。
然後是天天裝飾,一天比一天多,字句一天比一天痛恨。這片北面的大牆壁,和東面藝術中心早已畫好的、悶悶的壁畫,產生強烈對比。社區終於率先和藝術中心互動。

中心首次和社區互動
第一晚被裝飾之後,第二天工人便來補油,希望假裝什麼都沒發生。但新油和舊油有色差,抗爭句子變成了一個白方塊。
持續一個月的裝飾,油漆補了又補,裝飾完又上油。裝飾、上油、裝飾、上油……後來索性用黑色垃圾袋封住裝飾品,句子又變成了幾個黑色長方塊。
行人路過一不小心,撕掉黑色垃圾袋。句子又露出來了。裝飾和掩飾,好像跳舞一樣。來來往往,沒完沒了。

有些日子,圍繞藝術中心外面,是堵塞通道和催淚彈。藝術中心索性關上門,不對外開放。保安叔叔好慌張,他們未能掌握全部情況。裝飾活動開始不久,中心另一邊南門也成為抗爭陣地。大埔人愛在太和路打陣地戰,掘磚的聲音,叮叮咚咚。拖行鐵枝木版的聲音,夾雜偶然的騷動。陣地戰不好打,催淚彈放題,拉了很多人。

門外發夢的風景
防暴徵用文娛中心,突襲捕捉抗爭者。還有布袋戰,拉了不少年輕人。藝術中心連同文娛中心,持續成為一個抗爭圈。圍着這個建築物,是拘捕、追逐;大光燈照向人群及住宅、雷射光回向防暴方向飛舞。抗爭囗號像唱山歌,街上路人卻很安靜。買餸的街坊,一起食催淚煙放題;大家心有共識,但對話不多。在街道上走,異常寧靜。只有叮叮咚咚設路障的聲音。

保安叔叔不好意思戴著防催淚煙的豬嘴工作,有人出現皮膚問題。清潔工人都不容易,他們的防禦裝備看上去總太簡陋。在這樣裝備下,還要為大廈清潔走廊、廁所及催淚彈殘餘物。
這些日子,留在藝術中心最多的,只有保安和清潔工人們。他們圍着藝術中心走,觀察外面情況,有時候跑回辦公室,躲避催淚煙。
這就是藝術中心門外和門內的風景。也是大埔藝術中心的誕生!

大埔一個孤城
十一月三罷運動,遍地開花。中大二橋事件,吐露港和你塞,使大埔變孤城。想離開大埔不容易,沒有鐵路,也沒有巴士。從地理上來看,大埔跟其他區不接近。這裏不是油尖旺,不是中西環。即使大埔抗爭激烈,催淚煙放題。記者及醫護想來支援,亦無路可走。上一架小巴需要等兩小時,一雙腿、板車及單車,就成為主要流動工具。

沒公共交通工具,踩單車或步行到太和、火炭、粉嶺、沙田、大學成了唯一法門。沿途風景好美,其實是低碳生活的好選擇。單車徑沿路遇到不少人,他們不一定在上班下班,但需要跨區活動。聽到路人甲乙丙的對話,他們從大圍踩單車回粉嶺,又從火炭步行返大埔。沉默的一群街坊,的確好犀利!

從此不再一樣
巴士站旁邊,一對老人向年輕人問交通情況。他們第二天早上需要跨區覆診,但巴士情況每半小時都正在更改,實在無可奉告。年輕人也是專程從中大步行到大埔,為了搭巴士的。到了大埔才發現,此路不通。

人人去買單車,但不是人人識踩單車。有人租三輪車,也有租家庭車的,載朋友、家人和寵物出入。聽說單車舖在該星期的銷售生意大好,特別是摺車出售情況驚人。一部摺車,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之餘,也是大埔人日後的急救工具。

說穿了,政府其實不太關心大埔是否一個孤城。此時此刻,他們根本沒空關心基層市民。但孤城喚醒了市民:我們用6-7小時交通去工作,或街市蔬菜無法運送,政府根本不痛不癢!大埔人不是權貴,小市民塞車,對政府運作根本也沒有任何影響。

社區美學的進化
因為區議會選舉將至,十一月尾的抗爭,全面休息幾天。紅綠燈雖未能正常運作,隧道沒有開通,原因不明。但隨着黃色經濟圈開始,運動流動如水,以不同方式繼續走下去。
如今區選光復了全港社區,大埔黃得被網民改名:黃埔。19席民選區議員,全部非建制人。大家才發現,這只是一個開始。區議員之後要做乜嘢?
區議員理應是為社區服務的,照顧及服務包括:通渠修路、社區設施、社區大型建設和活動。區議員也可參與制定,哪裡放一條有人面辨識功能的智能燈柱。

人人都有願景。希望大埔居民,能在社區發展計劃上,有更多的參與權。社區設施,在美學上得到提升。巴士站和避雨亭,設計更有創意。社區設施更活潑,顏色使用更大膽。在美術上,提升大埔人的美學經驗。還有,我們需要一個真正可以玩樂的公園,讓人可以真正休息躺下,能和同伴動物一起共渡時光。還有其他其他⋯⋯

如今,藝術中心終於大門重開。藝術工作者開始回到工作室去,準備以藝術和社區互動。在開始創作之前,先來解決一個衛生問題:工作室的催淚彈殘餘物,應該如何善後好呢?


我們洗洗洗……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對不起,要妳承受。》



文+圖:二犬十一咪
載:溫暖人間

最近香港烽煙四起,煙霧彌漫。
遍地開花,是姻緣具足的結果吧。

霧中風景,從畫面上,到情感上,都使人決堤。崩壞中。從前經常聽到「共業」二字,最近有更深刻體會。

一直以為「共業」只人與人之間才有的。
原來唔係㗎!香港的社區動物、同伴動物,正跟香港人一起承受著。一起經歷共同的因果,承擔共同的業力。
過去聽聞最多的,是情侶分手把動物遺棄。貓、倉鼠、狗,還有烏龜。有人視動物為玩物,用完即棄。也有人心不情願,但自己生活已巨變,無可奈何要放棄。當主人生活發生變化時,同伴動物都要跟我們一起承受痛苦和困難。

爸爸曾於街上收養一隻八哥犬。年老主人患惡疾,快將離世。臨終之前,把同伴動物交托可信賴的街坊。而主人的離世,對同伴來說,亦是沉重的一次失去……人失去生命,動物失去至愛。

因緣和合是微妙,偶爾問:何以吾家小狗就是會碰上我了?自己倒楣的時候,人要食少啲,工作會忙啲。動物都要食少啲,玩樂時間亦減啲。彼此共患難,心依然會幸福。

想起歐洲旅途上,某些國家有政策,露宿者如領養同伴狗,政府的補貼會增加。因此一些露宿者會養一隻甚至幾隻同伴動物。如果當天得到多點布施,人狗都可大口大口的一起開飯。否則一起躲風雨,在雪中捱餓……

在民間三罷之下,這星期多區沒有交通運作。北區單車銷量大好,市民踩單車出出入入。從大圍踩到粉嶺,路上不斷和陌生人交換交通資訊。回想這些日子,有人機場步行出東涌,尖沙咀步行到長沙灣。香港人其實好犀利,而交通又很無常。區區催淚彈放題之下,二噁英等致癌物質四周殘留。毒泥土、毒食物、毒空氣和被污染的水源。整個生態鏈都被影響了,人們健康當然受威脅。這不是香港人共業,還會是什麼呢?

而香港動物也在共業之中。中大催淚煙剎掉野生雀鳥:珠頸斑鳩、噪鵑、白紅耳鵯、鵲鴝。城市某角落,有人在街邊為野鴿洗眼,洗掉鴿子身上的催淚物。理工大學的社區貓還好嗎?中大四貓咪在巨響和煙霧中落慌而逃、沙田美林死去的松鼠,為什麼?
還有最不幸的執勤工作警犬,被迫吸入致癌物。成千上萬,被誤以為微不足道的小生命.....

家中同伴動物,也不是獨善其身。催淚煙已經飛到彭福公園及馬鞍山去,香港最美的狗公園,在短時間內也不適宜散步了。馬場的馬兒又點呢?馬們沒有面罩,又沒有豬嘴。


我們在這個大時代中,共同承擔著!在此,多謝所有香港動物在一起。也對不起妳們,要妳們為香港一起承受了。

《返校》一部電影 :Detention



因為香港陰暗的天氣,電影《返校》會令你哭。
白色恐怖是夢魘,告密者或許只因太單純。
為了看一本書,讓人們賠掉生命。
怎樣的國家,才把世界巨著變成禁書?
他們說:檢舉匪諜,人人有責。顛覆國家,唯一死刑。

印度詩人泰戈爾《漂鳥集》中:
樹葉有愛時 
便化成花朵
花朵敬拜
結出果實
埋在地下的樹根
使樹枝產生果實

偷偷讀一本禁書,是犯罪。
擁有良知,是苦的源頭。

還有電影中,刺痛人的對白: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人不是應該生而自由嗎?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
「願你能平凡而自由的活著。」
「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很多事是可以去期待的。」
「把所有的痛苦都留在過去,就這麼忘了不好嗎?」
「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白鹿予水仙:此生無緣,來世再見。致自由。」
「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意的欲求。」
「我不會忘記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以上對白,是否熟悉?
告密者,可能只是為了愛情。
老師最後還是說:不是你的錯,是政權的錯。你只是錯信人。
寂寥的時代裡,追求自由自主,也成噩夢。
再次問,我們不是很熟悉嗎?
這個關於書和愛的噩夢,翠華中學的故事。

犧牲的靈魂們,我們還可以為你做什麼?

難道只為了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

結尾音樂是雷光夏作品,難禁一份痛地離開戲院。
(載 https://www.seemanho.com/new-blog/-detention

Monday, June 12, 2017

《在湖上散步》Walking on the lake - Handpan & Tongue drum














《在湖上散步》Walking on the lake

手碟+舌鼓+詩: 二犬十一咪 
錄像:全冠霖
錄像舞者:二階堂伊奧
尺八:許諾
巴松管:歪兒

《在湖上散步》Walking on the lake
詩:二犬十一咪

0-《跳下去之前》
山不會變
人變

風不會變
她望著山坳在微笑

要是跳下去
你看到在湖上散步的我

湖裡的動物
在綻藍水中
向下沉淹

這裡
我們將再次擁抱


1-《玻璃羊》

疑似的雨滴落無聲的玻璃上
玻璃假裝不知道
埋頭於靜穆初草間
化作一頭羊


3-《快樂的單腳麻雀》

雨為你的傘子而下
水靴中躱著蝌蚪兒
等待四隻腳伸伸懶腰
蛙兒奔向野菊叢歌唱

你要是變樹
我就是地衣
小心翼翼地
不會忘記地
緊貼你

儘管我只有一隻腳
都不讓你捱餓


5-《最後草地,休息吧》

然後
杯已經碎了
張先生送我們的咖啡散落一地
水花畫出一道河流
容得下我準備好的小船

幾箱木顔色
水彩畫筆
我把小船一撐
向那隱晦的荒島前進


6-《魚罐頭》

大概看見了河流
在中環街市魚檔旁邊

河裡的基圍蝦
被鯉魚進食中
水蜘蛛成群蠕動
銀灰色的活躍的蛤蟆
逆流而上
爭著展示活力

正是暖潮日和
閃爍波浪微弱的泛起……

「為我斬半斤二十蚊、刮魚鱗留魚尾。」
魚檔前
鍾師奶在叫喊
她的孩子
品學兼優


7-《電撃中的豬vs電撃中的人》

你有可能
像星期四黃昏六時的電擊機器嗎?
屠夫們都趕着下班
家裡為他準備了溫暖的湯

你快快地,如鐵鎚般的手,猛烈撞擊著
豬那個充滿體溫的小腦袋


8-《向上浮的黃昏》

愛上死去的
以一種方式呵護著

你不再存有任何枷鎖
不需要計較著氣味
好好睡一覺無夢的
起床時
陽光已經等着
不管春夏秋冬

脫離皮肉
的你
是一個真正的自由體



* 詩,和這個演出,都送給一位朋友 *

Creation of HandPan Sound 2017 (1)

FEBRUARY 2017






APRIL 2017









MAY 2017













illustrations of 2017

 Avalon Organics






mingpao weekly 2017






Tuesday, July 5, 2016

戲棚內。棚外看

《學睇竹戲棚》



《學睇竹戲棚》(一)蒲苔島

文、圖:二犬十一咪

今時今日,只有香港保留搭竹戲棚傳統。早五千年有巢氏以竹棖建樹屋,戲棚其實就是將一間廟宇「短期擴建」。《韓非子‧五蠹》記:「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香港能保存神功戲和竹戲棚,原因廣東一帶自古有屬於自己獨特嶺南文化,直到明代才慢慢被漢化和登記戶口。風雨難測,海洋族群以海謀生,供奉神明比陸上人更虔誠。求神問卜,但願一家出入平安。「海洋族群並不像陸上族群那般遵從儒家倫理的規範」明代供奉北帝,清代敬奉天后(媽祖)。香港是先避過儒家禮教拆除「淫祠」的命運,加上百年殖民地歷史擁有宗教自由,才可以讓廟宇習俗保存得比較好。
娛人娛神、照顧鬼道眾生。「共樂」,神功戲之特性。從農曆正月起玉帝誕、洪聖誕、天后誕、大王爺誕、關帝誕、盂蘭節、侯王誕、到歲晚酬神和祈福活動,都會搭竹棚。神功戲戲棚用以演「大戲」,亦是孕育香港粵劇的地方,支撐粵劇成長。神功戲日場表演由「二步針」擔任主角。「二步針」即粵劇二三線演員,有機會培養新人才。由於神功戲是村民集資形式籌備,獲得應有酬金,減少戲班對售票成績之壓力。
《學睇竹戲棚》系列將三個離島:蒲苔島、南丫島和長洲戲棚,分六項特質解拆。(1)建築位置、(2)物料、(3)搭建技術、(4)工序、(5)結構、(6)平面圖及棚內裝置。當中戲棚有同亦有異。

(1)世界唯一保留崖壁建戲棚之島──蒲苔島
  
蒲苔島天后誕戲棚,為何要在崖壁空建?以(1)建築位置來解釋,傳統戲棚要建在廟前正中空地,或神棚對面。象徵戲棚內演的戲,都是做給神看的。戲棚舞台要對著廟的正門,但天后廟卻多建於海邊「睇住」漁民平安出海,廟前空間亦有限。於是世界唯一每年都有的崖壁戲棚便創作出來。聽說那裡表演的演員,會感覺戲棚微微搖晃,像在船上表演一樣……。有一年,為戲棚安全,棚腳以石屎加固。發現破壞了崖壁石頭,不再採用。根據蒲苔島原居民耀叔回憶,當地崖壁建戲棚的習慣,已經超過三十年歷史。蒲苔島年年放花炮,亦是香港少數保留花炮傳統的地方。

居民漸多,戲棚漸大。有時戲棚需要移遷至其他公共空間,例如球場或空置土地。平日供居民玩樂休息的地方,到時候必定優先給神功戲使用。如南丫島榕樹灣天后誕及長洲太平清醮戲棚,都是這類戲棚。據說榕樹灣戲棚曾在四個不同地方搭建。最早期是天后廟前方、之後在廟宇後方,曾經又在大街酒家旁邊(現址為永光士多後面)。戲棚愈來愈大,居住人口愈來愈多。榕樹灣填海工程之後,天后廟前面起了一個球場,從此神功戲搬到球場舉行,棚內可以放一千個座位。

(2)化簡單材料為萬有
  
其實戲棚不完全是竹搭。除了竹之外,亦會用杉木棖、鋅鐵、木板及篾仔來搭構。以前篾仔是竹製30年前有個香港師傅發明了用膠篾,據說那師傅已經離世。 戲棚搭建採用物料的種類其實亦不多,以簡單材料變出一個穩固建築,就是精髓。材料分為:杉木、矛竹、水竹、鋅鐵、木板及篾。上棚除工作服外,隨身工具有:厚手套、鋸、剪刀、小鐮刀。
杉木特性堅硬,抗擋強風能力佳,缺點是韌力不及竹好,較容易因受力而斷裂。而棚竹又分兩種:矛竹和水竹。矛竹較粗,彈力和受力比水竹強。水竹雖然比較幼,但勝在軟身及輕巧,亦富韌力。木和竹建棚時以乾身為佳。所有物料都會循環再用,如果用在棚身的長竹斷掉,下次會拿來做短台腳。矛竹一般能用2-3年、木板用半年,而杉木則用上10年。
篾仔是用來紮緊一整個戲棚的,一直以竹製,稱為竹篾。膠篾發明之後,師傅都改用膠篾。篾仔將竹與竹接駁,兩條竹綁上膠篾,然後膠篾兩端不停扭緊在一起。重複鎖入已經紮綁的膠篾內(睇片更易明,短片為蒲苔島現場及篾示範)。竹篾比膠篾更紮實,但需要前一晚放入水中浸泡到軟身,紮緊棚架後自然收水。在收水過程中,製造拉緊效果。由於竹篾需要前一晚準備,不便時間緊迫的搭建工程。
以前戲棚以葵葉蓋頂,容易火災又刮風會吹走。以後以鋅鐵片代替葵葉。鋅鐵用在戲棚頂時,是以中國傳統建築之琉璃瓦屋簷方式搭建。鋅鐵從底向上疊去,由下以上建構,便可以防止下雨漏水。鋅鐵亦會用於全個或部分棚身,例如蒲苔島戲棚因在崖壁搭建,為了表演安全順利及擋風雨,全個戲棚也包上鋅鐵。


  
「睇大戲」為睇屋企人
   
神功戲是一項年度或跨年度盛事,以集資形式定時舉行祈福儀式。由於為了神和自己人享樂而演,祭祀慢慢變成為習俗。以蒲苔島為例,現於島上固定生活的居民不足十人。平日島上沒有自來水供應及限時供電,村民使用乾廁,生活簡樸。到天后誕等日子,已經跑出城市生活的居民,又會再次回到老家聚在一起,齊齊「睇大戲」。這種享受天倫和團聚的情感,是否亦有助神功戲代代延續下去?

(文章載於:獨立媒體2016) 
註:謝謝李家俊戲棚大師傅資料提供。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2286




《學睇竹戲棚》(二)南丫島

在蒲苔島崖壁戲棚搭建完畢之後,師傅緊接到南丫島榕樹灣開工──他已經有一個月沒有放假。上回記錄了戲棚特定搭建位置和物料特性,今次藉南丫島榕樹灣建天后誕戲棚,學搭建技巧和工序。看請神儀式之後,順便睇場神功戲。戲棚建築結構,跟「真正的」中國建築有幾分相似。「真正」是指傳統木建築,有斗拱、樑柱及琉璃瓦頂那種。反之,內地師傅已經改用金屬架造戲棚,甘願放棄五千年歷史的竹棚建築。 

(3)簡約的搭建技術
  
戲棚搭建技術不是西方建築力學可以計算,一個好戲棚首先要「出入平安」,因神功戲演出是風雨不能改,穩固為基礎。居民偏好宏偉外觀,顯示敬奉心;如果集資充足,戲棚當然愈大愈好。搭建技術是師徒制承繼,而且每條柱都有自己一套「戲棚術語」。
  
戲棚形狀、大小個個不一。師傅依據不同空間,設計屬於那裡獨有的戲棚。正因如此,能即場裁製合呎寸物料作搭建,變得非常重要。鐵及鋼等金屬物料是沒有這種優勢,只有竹、木可以做得到。為了更富有彈性,師傅會靈活運用竹和木。靈活快捷成為搭棚特性。一條竹約長七米,對於棚上工作的師傅,只需要用一把鋸便可以即時修短及裁合接駁加長。兩條竹(或木)用膠篾綁起來,便造出雙倍高度的竹條(木條)。至於舞台地板,一般用一寸至寸半木條鋪排平滑。預先把木板裁成4寸闊運到現場,按照各棚呎寸排出舞台來。 
 
(4)依循嚴謹工序
  
建一個戲棚需時多久?南丫島榕樹灣戲棚只用了約二十天,搭建出一個擁有深105呎、闊80呎、高50呎的觀眾席大戲棚。它用上四百條杉木,及十倍長竹,長竹約四千條。蒲苔島用十二天,行內術語稱「一百工」完成。解釋為:每人、每日為「一工」,每天八個師傅同時工作,剛好十二天用「一百工」。由於香港只有60多個戲棚師傅,同一個節日各區都有大小神功戲;因此師傅們即使在狂風暴雨甚至颱風日子,亦需要上棚開工。

搭戲棚工序,有別於一般搭棚工程。開工前拜拜神,拜拜四角,整個工序如下:先找出場地中心點並分半,再定出尖頂位置。然後由獅身(舞台後方)度出第一條木棖位置,行稱「角頭柱」。「角頭柱」站穩之後,整個戲棚便可以生出來。從舞台搭出「旁寮」(框出戲棚);再搭獅身「天遮」(觀眾席)。最後搭獅尾,就是正門花牌。其中豎起一排「大吟柱」(兩旁主力柱)、然後上直身和橫身竹(搭竹架)、紮「挑暢」(承受頂部拱、樑架或稱檐通的重力)。頂部檐通中間位置,會先放一排「生柱」(臨時固定用途)。棚身完成之後,可以上屋頂鋅鐵。鋅鐵以鐵絲及竹壓實加固,亦需要豎「風暢」(固定棚與外圍的支撐力)。最後一天會拆走所有「生柱」,之後掛上門前大花牌。(短片參考:紀錄木棖各位置及搭棚現場

(5)建築美學
  
如同打功夫之基本功:紮實馬步,馬步紮穩,便能擋四方重力。馬步紮得愈大,自然愈穩固。因此戲棚面積愈大,也會愈堅穩。戲棚門面夠闊,內部要空心。一個好戲棚中間不會用柱,阻礙觀眾看表演。但沒有柱支撐,又如何承托巨大棚頂?又如何把一個空間「拱」起來?李師傅說:「我會計算一個棚的『挑暢力』來承托整個戲棚,而不是行外人一直誤以為的,用『拱力計算』。」
由一條竹到一個棚,都需要看「風勢」。正門中位兩條木棖名「蔣軍柱」,又有支撐木棖名「狼牙暢」,還有各式各樣的「暢」。它們都是指不同位置的斜竹(木),用來與風力互動的。戲棚設計分「龍船廠」及「大金鐘」兩種。「四簷放光龍船廠」是指「上四簷」和「下四簷」中間,有一條「呼吸頸」。「大金鐘」戲棚設計更顯宏偉,屋頂如大鐘一樣。戲棚的重力,會從屋頂一直向下瀉,四面八方地散落到地面。戲棚搭建大功告成。




請神就座「睇大戲」
  
戲棚搭完之後,是時候請神「睇大戲」,並進行各項儀式。戲班進場拜戲神、寫大吉、破台、上香等。為何要請神就座?以榕樹灣為例,由於廟外空間所限,戲棚不能搭在面對神廟的位置。這情況需要進行請神儀式,請一尊廟內較小的神像,進入戲棚「睇大戲」。神像旁邊會放置香爐,以竹搭成的神壇,會升上戲棚正後方高位處。直至一「台」神功戲完結,才送回廟中繼續供奉。

香港粵劇團沒「戲院班」與「神功班」之分,只以名氣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戲班。大小戲班都有可能演出神功戲,像著名粵劇人:林錦堂、梅雪詩、阮兆輝和蓋鳴暉等,都曾被邀到南丫島榕樹灣演出。每次有名人到場,吸引一大班粉絲,食肆小店都排長龍……條街迫到島民都返唔到工。

(文章載於:獨立媒體2016) 
註:謝謝李家俊戲棚大師傅資料提供。





(三)長洲

大家都知道的,不作多說。每年有不少文章介紹長洲太平清醮,一段海盜歷史亦為島嶼增添了神話味。我只想重提兩件跟長洲太平清醮有關的事,之後解拆戲棚內外的佈局,與後台二三事。首先,長洲太平清醮最初根本不在長洲,它源於香港太平山街一帶,當時鼠疫死了很多人。為了配合港英政府的防火安全,太平山街禁止再打醮,才移遷入長洲。第二件事,1978年包山倒塌事件,傳聞它有助當時警察反黑社會的成效──在包山倒塌之前,三個包山都是由海陸豐群體捐出。據說他們一直和某些「秘密組織」關係密切。道聽途說的事只為平添趣味,但《南頭黃氏族譜》確真記載了黃氏,在 18世紀已擁有長洲土地權。

(6)戲棚佈局裝置

早前觀眾席依然分開男棚(左邊)和女棚(右邊),特別是表演潮劇。先說香港神功戲是分為:粵劇、潮劇及福佬劇。當時觀眾席兩邊坐位需要收費,中間「迫地」位置不收費,站著免費睇戲。如一般劇院,觀眾席地台經常以20度角斜建上去,方便後排觀眾睇戲。長洲部分戲棚會有觀眾斜台,其他如榕樹灣及蒲苔島卻沒有這個習慣。傳統戲棚後台,左邊是雜邊,右邊是衣邊。演員擁有自家衣箱,稱「私伙」戲服。六柱(主角)衣箱靠最邊一排,以前會附加一把太平刀。傳說是為了方便走火警時開路,大概也會自衛用哦。現代戲棚裡,一般設置多部音響、風扇、及燈光照明。門前、台前有大量居民和戲迷送的花牌。大門上掛著的大型花牌,會由花牌公司循環再用。

長洲太平清醮演的就是潮劇,會配上字幕方便觀看。潮劇舞台結構跟粵劇不盡同,一般粵劇後台設有兩個出舞台位,舞台樓梯在左右兩旁。而潮劇和福佬劇的樓梯,則搭在舞台正前方。為什麼樓梯要搭在正前方?原因是兩劇需要演出《落地送子》例戲。又什麼是例戲?它是神功戲必須演的儀式劇目。粵劇有破台《祭白虎》、八仙賀壽、封相、加官、送子及封台。潮劇破台是《淨棚》,福佬劇破台是《出殺》又稱《洗叉》,而福佬劇封台是《行八仙》。《六國大封相》傳統是沒有觀眾的,只供神鬼觀看,現在一般於第一晚上演。《六國大封相》中「公孫衍坐車」一幕是用來考演員功架的,亦用以展示班底實力。其餘例戲《跳加官》、《天姬送子》則多於日場上演。例戲演出之後,就是演正本戲。場次分日戲、夜戲,時有天光戲。一般3-5日為一「台」神功戲。

太平清醮不只搭戲棚
   
醮戲棚一般比賀誕戲棚小,戲棚依然穩如泰山。師傅另要搭包山棚架、大士棚、祭幽棚和喃嘸棚等。大士棚比較高,通常約高26呎;祭幽棚則比較小,約10呎長濶。喃嘸棚則比較講究,即使長洲規模算較小,面積亦有20呎長濶,位於老人院門前。喃嘸棚最大可以有60呎濶80呎長,用來進行各項建醮科儀(道教儀式)。舊的三座包山有70-80呎高,用竹及竹片搭成。上面佈滿平安包,是長洲太平清醮之象徵。當年用竹包山作比賽,包山棚架只為了事前鋪平安包而搭,鋪好平安包即拆走。現在比賽都用另一座鐵包山,因此三座包山的包山棚架,可以等齊所有儀式結束才一同拆掉(短片紀錄撐起包山過程)。

搶包山比賽如今已經轉用「膠包」代替,不可食用。又因為近年長洲太平清醮經常下雨,放戶外的平安包都容易發霉。派給公眾的平安包,為了外觀潔白,聽聞會加入大量化學品,都不適合食用。老街坊笑說:「雖然自己唔食,依然年年會照去攞平安包。番屋企擺放一下,求個心安嘛。」

(文章載於:獨立媒體2016) 
註:謝謝李家俊戲棚大師傅資料提供。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