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草婆婆》@這株秀英竹
畫+文:二犬十一咪
drawing and writing by seemanho
載星期日明報mingpao
前言:
一隻樹蛙如盧氏,可過着藏匿於泥濘枯葉裏的生活,卻不會一生離水。某個神奇時刻一到,牠自然會歸屬於自己的地方,去延續、去繁殖。
拿着兩包綠茶葉,在中大飯煲大樓(科學館演講堂)一彎轉一彎,找到胡秀英老師的植物標本室。內裏傳出紙張的聲音,還能隔着磨紗玻璃,看見一個慢慢的身影在移動。拍了門,站在外面好一會,嗅着靜穆的氣味。看見那身影依然在遠方的一角移動。親切的秘書王小姐,從後面走過來,為我打開了門,告訴我胡秀英老師就在房間內。老人家的耳朶,聽不見我靦覥的敲門聲,胡老師讓我坐在她的身旁,還告訴我一會必須要高聲發問。那刻我還在思考着,應該如何稱呼她,才能表達出我對她的尊敬:是胡博士、胡教授、胡女士還是Holly Hu?胡秀英是冬青權威,2005年她出版了《冬青與我》一書,Holly就是冬青的英文名字。
對談開始了不久,便決定以胡老師來稱呼她,既切合胡秀英的老師氣質,也與她的生態崗位配合。一位好老師,總是對求取知識的人貢獻自己的全部;以自己的血和汗,滿足人們的求知慾。
胡秀英老師,當然不只是一位好老師。
內文:
她是會走路的植物!
胡老師於生態系統中的崗位,是一位活了百多年的植物學家。她不只是冬青、錦蕨、蘭、菊科等植物的世界權威、不只是中文大學植物及中藥標本館和中藥園的建設人、不只是首個獲取哈佛大學獎學金的女性,也不只是著作超過百份的人肉植物百科全書。她真正的身分,是自然中的「自然」,是一棵會走路和唱歌的植物。
胡老師在江蘇省徐州出生,於女子學院念書,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當1949年,中國政治不穩時,胡老師便留在哈佛大學開始進行植物研究工作,參與世界最大的植物標本館之研究。當1967年,香港的局勢又動盪時,胡老師便來了香港,填補大學教師的空缺,重建本土人對本土植物的心。然後中大與她,她與本地植物,開始了藕斷絲連的情感。她常說自己是吃哈佛大學的飯、研究中國植物的人,因為她之前在哈佛大學已研究二十多年植物了。
在香港,沒有未走過嘅路!
在香港這地域之內,無一片地,是她沒有走過的。走那麼多的路,是為了記錄及研究本土的物種,為中大植物及中藥標本館製作標本。標本室現正收藏了24萬套植物標本,每套標本都有幾份,寄到美國及其他地方的標本館,作中國植物標本收藏。這份熱情只基於一個理由:胡老師很愛植物,她喜愛草木花樹。基於這個理由,胡老師每天也要接近它們。
一部著作如《中華食用植物》,作者是胡秀英老師,全英文內容,比字典更厚。著作記錄的,是所有中國人會放進口的植物,談它的特性和特徵,對中國人的意義,甚至是如何烹煮也有收錄。她在地圖上指了數個方位,東北的長白山、西南的四川、南方的香港、東方的南京。用上她的40年時間,走遍以上的四方和中原,得出這部研究作品,胡老師此刻的臉上,呈現出她對這份勤勞的回憶。翻開巨作,從中找到那些我們熟識的名字:茶葉蛋、馬蹄糕、素餃子、炒白果、荷花雞等菜譜。
她帶我去看植物標本,打開一個個鐵櫃,拿出了她的血汗。在標本簿還沒打開之前,胡老師先拉開了枱頭的百葉簾,用嚴肅的身體語言告訴我:要小心對待內裏的收藏。然後她教我看標本下面的資料。
珍惜被送贈的一切
我翻開胡老師的歷史抽屜,一個出生於農村的孩子,從第一天,便跟泥土與植物長在一起。鄉下的小孩沒有玩具的概念,小孩子背着另一個孩子四處走,便是他們的快樂、他們的遊戲。少年15、16歲時,胡老師爬爬樹就是快樂,那些高的爬不了,就爬些不高的。胡老師形容,影響她的書都不是寫給中小學生看的書,最影響她的作品,要算是《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至第5冊)》。標本室內一冊冊的書,都是學者和朋友送贈的。胡老師對學生、朋友送贈的物件,都珍惜非常。好像她很希望我拍她的相片中,可以看見正月十五日朋友送給她的生日蘭花。
自然懂得的生存之道!
胡老師對我說,她不能在自然裏找一件東西去代表胡秀英。因為我們人類對自然之物研究不深,對它們下的精力和時間也不夠。在沒有把握之前,一個人,不能說自己是樹就是樹,是草就是草,這是不自然的。事實上,香港存有一種竹,是以胡老師命名的,名叫秀英竹。只因為有人對她之敬、對她之愛,表彰她為植物的心所至。胡老師教導我,世上沒有一種生物是不懂生存之道的。求生是一切生物的基本需要,想生存是「自然」的,不斷學習求生,就是生存之道。
她指着一首詩,是她為中大植物及中藥標本館所寫的:
一條清流標本館,
沿途吸取智慧泉。
這裏沒有權和利,
成功全靠自鑽研。
分一半的自然
把帶來的茶葉交給胡老師,問她早上是否真的常喝三冬茶。她哈哈地取笑我,那是一些商人的商業活動,喝三冬茶就是這樣的活動,她其實什麼中國茶也愛喝的。她跟着把我帶給她的茶葉,分了一半給秘書王小姐,說現在就是一人有一份了。對了,植物是共同分享和擁有泥土的。因此,我回頭又買了兩件雞蛋糕給她們,這樣就不用再分一半了。誰知胡老師又邊吃蛋糕,邊對王小姐說:「留你手上的一半蛋糕給愛人吃吧。」我們都哈哈笑起來。畫了胡老師的樣子在書本上,想跟她分享我的創作,她就喜悅地說,要唱一首歌給我聽。我聽得出是一首教會的歌,蹲在胡老師身旁的我,心開放。
告訴胡老師,我於離島的家門前有片泥土,認真地選擇些本土物種去種植。也不願意翻土,因怕會翻亂泥土之下的昆蟲世界,肥料是些黃豆和廚餘。在離開前,胡老師忽然親親我的手,叮嚀着,要我多曬太陽,強壯自己的身體。還提醒我回家以後,別忘把我家花園的本土植物弄成一套小標本,存放在這個中大標本館內。我的腦子立刻遊過了細葉榕、白粉藤、金銀花、龍脷葉、鐵樹、鴨腳木、山指甲和酸味草,她們在我的門前四處跑……
不行不行,如果胡秀英老師知道了我的幻想世界,她又會教導我說:這些都是不合自然的。
=======================
<永遠的胡秀英Holly Hu>
世界植物學權威,尤其是冬青科、菊科、錦葵科和蘭科,全球四百多種冬青中,有三百多種是由胡秀英博士命名,而被稱為「Holly Hu」(意即冬青胡)。為表揚胡秀英對香港植物研究的貢獻,分佈於香港的秀英竹和秀英耳草以胡秀英之名命名的。
Our beloved Prof Shiu-Ying Hu passed away last year (22 May 2012) at the age of 102. Prof Hu received her BSc from Ginling Women’s College (now part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MSc from Lingnan University (now par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fter World War II, she went to the US and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receiving a PhD in Botany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She then devoted over 30 years as a research botanist in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8, she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CUHK, as a Senior Lecturer and retired in 1975. After retirement, she continued her active research in both the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and CUHK Herbarium. She was a renowned expert in the plant genera of Ilex (Aquifoliaceae), Hemerocallis (Amaryllidaceae) and Panax (Araliaceae), the Chinese families of Orchidaceae, Compositae, and Malvaceae, and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nd food plants. She published over 200 articles and books. Her contributions to plant systematics and economic applications gained her many awards and decorations, including the Bronze Bauhinia Star of the HKSAR Government in 2001 and the CUHK Honorary Fellowship in 2002. She was listed a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in the Success Stories Series produced by RTHK in 2003 and one of the top ten Loving Hearts of Hong Kong by ATV in 2010. She will be remembered as a great scholar and botanist with everlasting influence in our mind and heart. http://www.cuhk.edu.hk/lifesciences/Prof_S_Y_H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