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5, 2016

戲棚內。棚外看

《學睇竹戲棚》



《學睇竹戲棚》(一)蒲苔島

文、圖:二犬十一咪

今時今日,只有香港保留搭竹戲棚傳統。早五千年有巢氏以竹棖建樹屋,戲棚其實就是將一間廟宇「短期擴建」。《韓非子‧五蠹》記:「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香港能保存神功戲和竹戲棚,原因廣東一帶自古有屬於自己獨特嶺南文化,直到明代才慢慢被漢化和登記戶口。風雨難測,海洋族群以海謀生,供奉神明比陸上人更虔誠。求神問卜,但願一家出入平安。「海洋族群並不像陸上族群那般遵從儒家倫理的規範」明代供奉北帝,清代敬奉天后(媽祖)。香港是先避過儒家禮教拆除「淫祠」的命運,加上百年殖民地歷史擁有宗教自由,才可以讓廟宇習俗保存得比較好。
娛人娛神、照顧鬼道眾生。「共樂」,神功戲之特性。從農曆正月起玉帝誕、洪聖誕、天后誕、大王爺誕、關帝誕、盂蘭節、侯王誕、到歲晚酬神和祈福活動,都會搭竹棚。神功戲戲棚用以演「大戲」,亦是孕育香港粵劇的地方,支撐粵劇成長。神功戲日場表演由「二步針」擔任主角。「二步針」即粵劇二三線演員,有機會培養新人才。由於神功戲是村民集資形式籌備,獲得應有酬金,減少戲班對售票成績之壓力。
《學睇竹戲棚》系列將三個離島:蒲苔島、南丫島和長洲戲棚,分六項特質解拆。(1)建築位置、(2)物料、(3)搭建技術、(4)工序、(5)結構、(6)平面圖及棚內裝置。當中戲棚有同亦有異。

(1)世界唯一保留崖壁建戲棚之島──蒲苔島
  
蒲苔島天后誕戲棚,為何要在崖壁空建?以(1)建築位置來解釋,傳統戲棚要建在廟前正中空地,或神棚對面。象徵戲棚內演的戲,都是做給神看的。戲棚舞台要對著廟的正門,但天后廟卻多建於海邊「睇住」漁民平安出海,廟前空間亦有限。於是世界唯一每年都有的崖壁戲棚便創作出來。聽說那裡表演的演員,會感覺戲棚微微搖晃,像在船上表演一樣……。有一年,為戲棚安全,棚腳以石屎加固。發現破壞了崖壁石頭,不再採用。根據蒲苔島原居民耀叔回憶,當地崖壁建戲棚的習慣,已經超過三十年歷史。蒲苔島年年放花炮,亦是香港少數保留花炮傳統的地方。

居民漸多,戲棚漸大。有時戲棚需要移遷至其他公共空間,例如球場或空置土地。平日供居民玩樂休息的地方,到時候必定優先給神功戲使用。如南丫島榕樹灣天后誕及長洲太平清醮戲棚,都是這類戲棚。據說榕樹灣戲棚曾在四個不同地方搭建。最早期是天后廟前方、之後在廟宇後方,曾經又在大街酒家旁邊(現址為永光士多後面)。戲棚愈來愈大,居住人口愈來愈多。榕樹灣填海工程之後,天后廟前面起了一個球場,從此神功戲搬到球場舉行,棚內可以放一千個座位。

(2)化簡單材料為萬有
  
其實戲棚不完全是竹搭。除了竹之外,亦會用杉木棖、鋅鐵、木板及篾仔來搭構。以前篾仔是竹製30年前有個香港師傅發明了用膠篾,據說那師傅已經離世。 戲棚搭建採用物料的種類其實亦不多,以簡單材料變出一個穩固建築,就是精髓。材料分為:杉木、矛竹、水竹、鋅鐵、木板及篾。上棚除工作服外,隨身工具有:厚手套、鋸、剪刀、小鐮刀。
杉木特性堅硬,抗擋強風能力佳,缺點是韌力不及竹好,較容易因受力而斷裂。而棚竹又分兩種:矛竹和水竹。矛竹較粗,彈力和受力比水竹強。水竹雖然比較幼,但勝在軟身及輕巧,亦富韌力。木和竹建棚時以乾身為佳。所有物料都會循環再用,如果用在棚身的長竹斷掉,下次會拿來做短台腳。矛竹一般能用2-3年、木板用半年,而杉木則用上10年。
篾仔是用來紮緊一整個戲棚的,一直以竹製,稱為竹篾。膠篾發明之後,師傅都改用膠篾。篾仔將竹與竹接駁,兩條竹綁上膠篾,然後膠篾兩端不停扭緊在一起。重複鎖入已經紮綁的膠篾內(睇片更易明,短片為蒲苔島現場及篾示範)。竹篾比膠篾更紮實,但需要前一晚放入水中浸泡到軟身,紮緊棚架後自然收水。在收水過程中,製造拉緊效果。由於竹篾需要前一晚準備,不便時間緊迫的搭建工程。
以前戲棚以葵葉蓋頂,容易火災又刮風會吹走。以後以鋅鐵片代替葵葉。鋅鐵用在戲棚頂時,是以中國傳統建築之琉璃瓦屋簷方式搭建。鋅鐵從底向上疊去,由下以上建構,便可以防止下雨漏水。鋅鐵亦會用於全個或部分棚身,例如蒲苔島戲棚因在崖壁搭建,為了表演安全順利及擋風雨,全個戲棚也包上鋅鐵。


  
「睇大戲」為睇屋企人
   
神功戲是一項年度或跨年度盛事,以集資形式定時舉行祈福儀式。由於為了神和自己人享樂而演,祭祀慢慢變成為習俗。以蒲苔島為例,現於島上固定生活的居民不足十人。平日島上沒有自來水供應及限時供電,村民使用乾廁,生活簡樸。到天后誕等日子,已經跑出城市生活的居民,又會再次回到老家聚在一起,齊齊「睇大戲」。這種享受天倫和團聚的情感,是否亦有助神功戲代代延續下去?

(文章載於:獨立媒體2016) 
註:謝謝李家俊戲棚大師傅資料提供。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2286




《學睇竹戲棚》(二)南丫島

在蒲苔島崖壁戲棚搭建完畢之後,師傅緊接到南丫島榕樹灣開工──他已經有一個月沒有放假。上回記錄了戲棚特定搭建位置和物料特性,今次藉南丫島榕樹灣建天后誕戲棚,學搭建技巧和工序。看請神儀式之後,順便睇場神功戲。戲棚建築結構,跟「真正的」中國建築有幾分相似。「真正」是指傳統木建築,有斗拱、樑柱及琉璃瓦頂那種。反之,內地師傅已經改用金屬架造戲棚,甘願放棄五千年歷史的竹棚建築。 

(3)簡約的搭建技術
  
戲棚搭建技術不是西方建築力學可以計算,一個好戲棚首先要「出入平安」,因神功戲演出是風雨不能改,穩固為基礎。居民偏好宏偉外觀,顯示敬奉心;如果集資充足,戲棚當然愈大愈好。搭建技術是師徒制承繼,而且每條柱都有自己一套「戲棚術語」。
  
戲棚形狀、大小個個不一。師傅依據不同空間,設計屬於那裡獨有的戲棚。正因如此,能即場裁製合呎寸物料作搭建,變得非常重要。鐵及鋼等金屬物料是沒有這種優勢,只有竹、木可以做得到。為了更富有彈性,師傅會靈活運用竹和木。靈活快捷成為搭棚特性。一條竹約長七米,對於棚上工作的師傅,只需要用一把鋸便可以即時修短及裁合接駁加長。兩條竹(或木)用膠篾綁起來,便造出雙倍高度的竹條(木條)。至於舞台地板,一般用一寸至寸半木條鋪排平滑。預先把木板裁成4寸闊運到現場,按照各棚呎寸排出舞台來。 
 
(4)依循嚴謹工序
  
建一個戲棚需時多久?南丫島榕樹灣戲棚只用了約二十天,搭建出一個擁有深105呎、闊80呎、高50呎的觀眾席大戲棚。它用上四百條杉木,及十倍長竹,長竹約四千條。蒲苔島用十二天,行內術語稱「一百工」完成。解釋為:每人、每日為「一工」,每天八個師傅同時工作,剛好十二天用「一百工」。由於香港只有60多個戲棚師傅,同一個節日各區都有大小神功戲;因此師傅們即使在狂風暴雨甚至颱風日子,亦需要上棚開工。

搭戲棚工序,有別於一般搭棚工程。開工前拜拜神,拜拜四角,整個工序如下:先找出場地中心點並分半,再定出尖頂位置。然後由獅身(舞台後方)度出第一條木棖位置,行稱「角頭柱」。「角頭柱」站穩之後,整個戲棚便可以生出來。從舞台搭出「旁寮」(框出戲棚);再搭獅身「天遮」(觀眾席)。最後搭獅尾,就是正門花牌。其中豎起一排「大吟柱」(兩旁主力柱)、然後上直身和橫身竹(搭竹架)、紮「挑暢」(承受頂部拱、樑架或稱檐通的重力)。頂部檐通中間位置,會先放一排「生柱」(臨時固定用途)。棚身完成之後,可以上屋頂鋅鐵。鋅鐵以鐵絲及竹壓實加固,亦需要豎「風暢」(固定棚與外圍的支撐力)。最後一天會拆走所有「生柱」,之後掛上門前大花牌。(短片參考:紀錄木棖各位置及搭棚現場

(5)建築美學
  
如同打功夫之基本功:紮實馬步,馬步紮穩,便能擋四方重力。馬步紮得愈大,自然愈穩固。因此戲棚面積愈大,也會愈堅穩。戲棚門面夠闊,內部要空心。一個好戲棚中間不會用柱,阻礙觀眾看表演。但沒有柱支撐,又如何承托巨大棚頂?又如何把一個空間「拱」起來?李師傅說:「我會計算一個棚的『挑暢力』來承托整個戲棚,而不是行外人一直誤以為的,用『拱力計算』。」
由一條竹到一個棚,都需要看「風勢」。正門中位兩條木棖名「蔣軍柱」,又有支撐木棖名「狼牙暢」,還有各式各樣的「暢」。它們都是指不同位置的斜竹(木),用來與風力互動的。戲棚設計分「龍船廠」及「大金鐘」兩種。「四簷放光龍船廠」是指「上四簷」和「下四簷」中間,有一條「呼吸頸」。「大金鐘」戲棚設計更顯宏偉,屋頂如大鐘一樣。戲棚的重力,會從屋頂一直向下瀉,四面八方地散落到地面。戲棚搭建大功告成。




請神就座「睇大戲」
  
戲棚搭完之後,是時候請神「睇大戲」,並進行各項儀式。戲班進場拜戲神、寫大吉、破台、上香等。為何要請神就座?以榕樹灣為例,由於廟外空間所限,戲棚不能搭在面對神廟的位置。這情況需要進行請神儀式,請一尊廟內較小的神像,進入戲棚「睇大戲」。神像旁邊會放置香爐,以竹搭成的神壇,會升上戲棚正後方高位處。直至一「台」神功戲完結,才送回廟中繼續供奉。

香港粵劇團沒「戲院班」與「神功班」之分,只以名氣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戲班。大小戲班都有可能演出神功戲,像著名粵劇人:林錦堂、梅雪詩、阮兆輝和蓋鳴暉等,都曾被邀到南丫島榕樹灣演出。每次有名人到場,吸引一大班粉絲,食肆小店都排長龍……條街迫到島民都返唔到工。

(文章載於:獨立媒體2016) 
註:謝謝李家俊戲棚大師傅資料提供。





(三)長洲

大家都知道的,不作多說。每年有不少文章介紹長洲太平清醮,一段海盜歷史亦為島嶼增添了神話味。我只想重提兩件跟長洲太平清醮有關的事,之後解拆戲棚內外的佈局,與後台二三事。首先,長洲太平清醮最初根本不在長洲,它源於香港太平山街一帶,當時鼠疫死了很多人。為了配合港英政府的防火安全,太平山街禁止再打醮,才移遷入長洲。第二件事,1978年包山倒塌事件,傳聞它有助當時警察反黑社會的成效──在包山倒塌之前,三個包山都是由海陸豐群體捐出。據說他們一直和某些「秘密組織」關係密切。道聽途說的事只為平添趣味,但《南頭黃氏族譜》確真記載了黃氏,在 18世紀已擁有長洲土地權。

(6)戲棚佈局裝置

早前觀眾席依然分開男棚(左邊)和女棚(右邊),特別是表演潮劇。先說香港神功戲是分為:粵劇、潮劇及福佬劇。當時觀眾席兩邊坐位需要收費,中間「迫地」位置不收費,站著免費睇戲。如一般劇院,觀眾席地台經常以20度角斜建上去,方便後排觀眾睇戲。長洲部分戲棚會有觀眾斜台,其他如榕樹灣及蒲苔島卻沒有這個習慣。傳統戲棚後台,左邊是雜邊,右邊是衣邊。演員擁有自家衣箱,稱「私伙」戲服。六柱(主角)衣箱靠最邊一排,以前會附加一把太平刀。傳說是為了方便走火警時開路,大概也會自衛用哦。現代戲棚裡,一般設置多部音響、風扇、及燈光照明。門前、台前有大量居民和戲迷送的花牌。大門上掛著的大型花牌,會由花牌公司循環再用。

長洲太平清醮演的就是潮劇,會配上字幕方便觀看。潮劇舞台結構跟粵劇不盡同,一般粵劇後台設有兩個出舞台位,舞台樓梯在左右兩旁。而潮劇和福佬劇的樓梯,則搭在舞台正前方。為什麼樓梯要搭在正前方?原因是兩劇需要演出《落地送子》例戲。又什麼是例戲?它是神功戲必須演的儀式劇目。粵劇有破台《祭白虎》、八仙賀壽、封相、加官、送子及封台。潮劇破台是《淨棚》,福佬劇破台是《出殺》又稱《洗叉》,而福佬劇封台是《行八仙》。《六國大封相》傳統是沒有觀眾的,只供神鬼觀看,現在一般於第一晚上演。《六國大封相》中「公孫衍坐車」一幕是用來考演員功架的,亦用以展示班底實力。其餘例戲《跳加官》、《天姬送子》則多於日場上演。例戲演出之後,就是演正本戲。場次分日戲、夜戲,時有天光戲。一般3-5日為一「台」神功戲。

太平清醮不只搭戲棚
   
醮戲棚一般比賀誕戲棚小,戲棚依然穩如泰山。師傅另要搭包山棚架、大士棚、祭幽棚和喃嘸棚等。大士棚比較高,通常約高26呎;祭幽棚則比較小,約10呎長濶。喃嘸棚則比較講究,即使長洲規模算較小,面積亦有20呎長濶,位於老人院門前。喃嘸棚最大可以有60呎濶80呎長,用來進行各項建醮科儀(道教儀式)。舊的三座包山有70-80呎高,用竹及竹片搭成。上面佈滿平安包,是長洲太平清醮之象徵。當年用竹包山作比賽,包山棚架只為了事前鋪平安包而搭,鋪好平安包即拆走。現在比賽都用另一座鐵包山,因此三座包山的包山棚架,可以等齊所有儀式結束才一同拆掉(短片紀錄撐起包山過程)。

搶包山比賽如今已經轉用「膠包」代替,不可食用。又因為近年長洲太平清醮經常下雨,放戶外的平安包都容易發霉。派給公眾的平安包,為了外觀潔白,聽聞會加入大量化學品,都不適合食用。老街坊笑說:「雖然自己唔食,依然年年會照去攞平安包。番屋企擺放一下,求個心安嘛。」

(文章載於:獨立媒體2016) 
註:謝謝李家俊戲棚大師傅資料提供。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2334


Youtube search for 她的二三事

《移軸人生》第40期《二犬十一咪》第一節 



《移軸人生》第40期《二犬十一咪》第二節 


《移軸人生》第40期《二犬十一咪》第三節 


< animal rights and welfare > ~ Animal panic訪問「動物朋友」


<動植物氹氹轉 >訪問 Oh Yes, it's free (一) 



Creation of HandPan Sound 2016

kaleidoscope~Handpan for Meditation



PlayTime~Handpan for Meditation



freerunning in the city~ Handpan for freerunning



    Handpan invites me to go into⋯⋯



Monday, February 22, 2016

Be a vegan person 3




Day of celebration + + + mindfulness and Love 





 



 
 



 

 

 





 
















 
 
 
 






FROM < 01 >


 

 


 


 chinese new year

friends and a picnic